当然,来,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内容不变,同时加点细节,尽量丰富一点。
---
一提起霍光,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是西汉著名名将霍去病的弟弟,也是汉武帝托孤的重要大臣。他的权势大到能废立皇帝,是汉昭帝时期,乃至汉宣帝前期,汉朝的实际掌权者。霍光功勋卓著,是汉朝“昭宣中兴”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。
然而,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权臣,起初却只是平阳县一个普通小吏的儿子。小时候的霍光,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简单朴素,大致就是像父亲那样,做一个平凡的小吏,若有机会能被派到长安,亲眼见识帝国首都的繁华盛景,然后一辈子都安稳地待在平阳县,不求更高的官职。
展开剩余89%就在他十几岁那年,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,一件关键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本文将带你回顾霍光是如何从平阳走向长安,进而进入汉武帝身边;在哥哥霍去病去世后,他经历了怎样的波折,如何躲过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,最终成为汉武帝托孤大臣,继而一跃成为大汉帝国的真正主宰。
公元前119年春,平日里平静的河东平阳县,忽然迎来一位重量级人物——骠骑将军霍去病。当地的河东太守远远赶到郊外迎接,亲自为这位名将背负弓箭,护送他回到平阳侯府的传舍。霍去病刚到,就发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疑惑的命令:将曾在平阳侯府做过小吏的霍仲孺请来见面。
小心翼翼、战战兢兢的霍仲孺,依照下级拜见上级的礼节,匆匆步履轻快地走到霍去病面前,恭敬地下跪行礼。出乎意料的是,霍去病竟然也跪下了,向霍仲孺行跪拜之礼。
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:二十多年前,霍仲孺在侯府任小吏时,曾与奴隶卫少儿有过一段情缘。一夜情过后,他办完事就回了家,从此断了联系。卫少儿则生下了霍仲孺的私生子,取名霍去病。
霍去病出生后不久,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,纳入宫中。卫子夫很快崭露头角,成为皇帝的妃子,继而诞下太子,封为皇后。卫家的地位扶摇直上,卫少儿的弟弟卫青也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汉朝名将。卫家亲戚纷纷受官,卫少儿本人则嫁给了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代陈掌。
霍去病虽是私生子,却自幼被视作长安的贵公子,成长于富贵之家。十八岁时,他即投军立功,迅速晋升为骠骑将军。
直到长大后,霍去病才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是平阳县的霍仲孺。对这段父子情,霍去病并未放在心上,直到一次远征漠北时路过平阳,才想起去探望这个从未谋面的父亲,并希望与之相认。
面对这个未曾养育过他的父亲,霍去病态度谦恭,跪地说道:“从前我不知是您的儿子,未尽孝道,望您原谅。”他还特意为霍仲孺购买了大片田地和奴隶,使霍家一跃成为平阳县的富豪。
凯旋归来后,霍去病再次拜访父亲。这回,他带走了霍仲孺的儿子——霍光。那时,霍光年仅十几岁,告别父亲,随哥哥来到帝国的心脏——长安,见到了大汉天子汉武帝。
霍光先任郎官,不久转为诸曹官员和侍中。诸曹是尚书处的官员,负责处理政务,而侍中则是皇帝的贴身侍从,常年陪伴皇帝左右。霍去病在从军前也曾担任侍中,显见汉武帝对霍家弟弟的重视。
然而,霍光刚到长安两年,霍去病便因病辞世。对于尚未满二十岁的霍光来说,卫家根本不是依靠。毕竟,卫少儿是卫家人,而霍光是卫少儿与前任丈夫分开后,与新妻所生,与卫家毫无血缘关系。更何况,他的名字里带“孟”,意味着长子身份,而霍家恐怕不敢将霍去病认作正统长子。
霍光在卫家面前身份尴尬。霍去病活着时,他最大的依靠是哥哥;哥哥去世后,唯一的靠山就是汉武帝。
汉武帝也确实对霍去病的遗孤和弟弟格外关照,无论是霍去病的儿子霍嬗,还是霍光,都随侍在汉武帝身边。
霍去病去世后,霍光的职位转为奉车都尉和光禄大夫。奉车都尉主管皇帝的御用车辆,光禄大夫则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。这样,霍光既出则管理皇帝的行辇,入则侍奉左右,汉武帝无论居宫深处,还是出巡,都将他带在身边,足见他是汉武帝的心腹。
汉武帝性情多变,喜怒无常,虽信任霍光,霍光依然戒备森严,甚至有人暗中观察他每次入宫的脚步,发现他的步伐和位置几乎一模一样。近三十年随侍左右,霍光从未犯错,表现极为谨慎细致。
起初,汉武帝启用霍光,仅因其是霍去病弟弟;但他长年累月赢得信赖,全靠自身能力与小心谨慎。
然而,汉武帝晚年发生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。长安城血流成河,皇后和太子双双自尽,卫家成员大多遇难。汉书记载,此役“卫氏悉灭”。
这场浩劫波及极广。太子支持者、帮助太子起兵者被汉武帝严惩,反对派和中立者又遭误杀,几乎无人幸免。
而霍光作为霍去病的弟弟,虽与卫家并无血缘,且关系尴尬,但巫蛊祸乱却未波及他。这既因他与卫家无实质血缘,也因其处事以汉武帝为中心,未涉太子之争。
太子刘据自尽后,汉武帝选中幼子刘弗陵继承皇位。年仅八岁的刘弗陵需要托孤大臣辅政,首席托孤大臣至关重要。
汉武帝思考良久,认定霍光随侍自己近三十年,能力和品行俱佳,堪称可信之人。于是,汉武帝赠送给霍光一幅画,画中描绘周公背着幼主周成王的场景,寓意霍光应效仿周公,辅佐幼主。
霍光收下画,却默不作声。等汉武帝病重,他在床边询问:“陛下若有不测,谁能辅佐新皇帝?”
汉武帝震惊道:“我送你的画没看懂吗?我选中小儿子,你来辅佐他。”
霍光故意谦逊:“我不及金日磾。”
金日磾是投降汉朝的匈奴王子,深得汉武帝信任。霍光这话意在让汉武帝反复确认他的地位,也为自己加重底气。
果然,金日磾急忙推辞:“我乃外国人,怎能当首席托孤?这岂不让匈奴人轻视汉朝?而且,我能力不及霍光。”
最终,汉武帝一锤定音,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,掌尚书事,辅佐幼主刘弗陵。
霍光就这样从小吏之子,历经近三十年磨砺,一跃成为帝国实际掌权者。
汉武帝托孤共有四人:霍光(大司马大将军)、金日磾(车骑将军)、上官桀(左将军)、桑弘羊(御使大夫)。虽霍光居首席,但汉武帝特意设立四人制衡,防止权力过于集中。
一年后,金日磾因病去世。剩余三人关系紧张。
首席霍光权势最大,然桑弘羊资历最深,功劳最大,二人政见不合,时有争执。桑弘羊想为子弟谋官职,频遭霍光拒绝,矛盾加剧。
此外,霍光与上官桀亦起冲突。两人原是亲家,霍光女儿嫁给上官桀之子,生下孙女上官氏。盖长公主欲为汉昭帝娶皇后,上官桀想将孙女送入宫中。霍光以年龄太小(仅6岁)反对,但上官桀无视反对,联合盖长公主男宠将孙女送入宫中,成为史上最年轻皇后。
当时,上官桀与霍光矛盾尚未激化,毕竟上官皇后是霍光外孙女,霍光也是间接受益者。
然而,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得势后骄横放肆,甚至要求霍光为盖长公主男宠封侯,私相授受。霍光一一拒绝,引发两家彻底对立。
辅政小团体中,霍光权力最大,且与另外两人均有嫌隙。上官桀遂与桑弘羊联手,拉拢野心勃勃的燕王刘旦,共谋对付霍光。
刘旦借霍光休假之机,向汉昭帝上书诬陷霍光密谋叛乱,称其调兵欲夺皇位。
霍光闻讯,故意在汉武帝赠送的周公画像旁迟迟不归朝。直到汉昭帝的诏书下达,霍光才进宫请罪。
年仅十四的汉昭帝却说:“大将军请起,我知道你被冤枉了。”
霍光问:“陛下怎知?”
昭帝答:“你真要调兵,不到十天便会行动,刘旦远在外地,如何先得消息上奏?可见他全是诬陷。”
汉昭帝的信任帮霍光平息危机,表明皇帝选择与霍光站在一边。
刘旦、上官桀和桑弘羊陷害未成,反而失去皇帝信任。他们决定联合盖长公主,策划杀霍光,拥立刘旦为帝。
然而阴谋泄露,霍光先发制人,逮捕所有参与者,诛灭全族。刘旦与盖长公主绝望自尽。
至此,汉武帝留给汉昭帝的四大托孤大臣,唯余霍光一人。
汉昭帝年幼体弱,未与霍光争权,而是将朝政大权托付于他。霍光遂实现“一手遮天”,威震天下,成为帝国实际主宰。
汉昭帝早逝,昌邑王刘贺继位,试图反抗霍光,结果被霍光以其短短27天内作出千余荒唐事为由废黜。
古今中外,能废立皇帝的臣子凤毛麟角,而自汉武帝驾崩起,霍光即成汉朝实权人物。
从上官桀和桑弘羊被灭门后,霍光掌权十三年,堪称无冕之王,权倾天下。
汉武帝晚年因连年征战,国家元气大伤。霍光治国有方,经过十多年休养生息,汉朝重获生机与活力。
霍光逝世后,汉宣帝刘询继位,再次将汉朝推向辉煌巅峰。这段时期史称“昭宣中兴”。
然而汉昭帝与汉宣帝初期,实际掌控政权的,是霍光,而非皇帝。昭宣中兴的辉煌,霍光至少贡献了半壁江山。
但遗憾的是,霍光虽善于治
发布于:天津市